

格物致知孕育出诗中的理性精神,从日常的一花一草中,小中见大参透天地意趣,是宋的发明。文人清趣,爱用文竹的挺秀隐喻生命的活力。
而今,90后新锐花艺师徐飞手中,文竹的秀雅和蓬勃长成新的形式。以大厅前台为背景,一根竹筒斜向出挑,支起骨架,形成一处雕塑感的装置。
斜出直线和空间弧面形成很好的互动关系,延长了空间视线,表面粘贴金箔如斑竹上的湘妃泪,平添一分肌理的精致。文竹轻盈的透气感,如梦似幻,如山水的笔触营造虚实结合的空间,简洁大气和空间的意境感完美融合。
东方美学的精神内核是兼容并包,进入空间的第一视觉,即是现代感的恢弘拱顶和仪式感的圆角列柱,表达出“大道至简,万物归一”的宏大命题。以文竹的绿意邀请宾客开启一段空间的穿越之旅。
宋人在意天性返璞归真,余韵悠长。
宋人对“韵”的解释可以用余音绕梁,回味无穷释之,其极致不过自然,山石、林木无不如此。来到现代,将空间与自然原始糅合,一种野逸的生活态度于无形中铭刻进思想,使空间具有审美内涵。
有宋一代,民安民乐,也是中国艺术的顶峰时期,诗词书画、花艺茶艺、家居器物、瓷窑纸张……无一不被后人颂扬、传承,都被作为文化记录在一部部书卷之中。
追慕连接起文化的是中信书屋,在与艺术长廊的空间转换中光影蹁跹,徜徉其中,随手翻开深厚的历史典籍,即可感悟众妙之门的哲思玄想。
空间中悬置一组花艺,强调东方特有的静美与真实,正如王阳明所说“汝来看此花,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,便知此花不在心外”。文竹细弱敏感含蓄,然而在新的诠释中,却体现生命向上生长活力,日光斜射,静观自得。


艺术通过意象传递内在的审美体验,挂画黑白渲染出一种雨丝打湿石头,溅起水花的动感意象,潇洒灵动,打破空间原有的静谧,生动且富于活力,如同空间中的重音符号,承载着空间情绪起伏。


从诗情画意到文人之美,从笔墨纸砚到文房之美,宋朝的“文人四艺”也无不体现着繁华盛世的清澈素雅,设计用现代生活方式重新演绎,是宋代赋予当代雅致品质和对艺术生活的精神追求。
让五感沉浸在艺术享受中,摒除喧嚣,与自然相伴,凝练成一份和风容与的悠闲。从历史中萃取出精华文化,以共鸣的方式感受时间在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交叠。
在廊区植入一组排列整齐的山东龙山黑陶,用当代方式讲述器物的故事,重新建立精神共鸣和情感连接。漆黑乌亮的蛋壳陶,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,深厚庄重的仪式感,即回归对“韵”的营造,也是一种文化自信。


结合了当代人审美,重新阐释新的宋雅售楼处,细品历史余韵,回味无穷。水培的鲜切枝丫,在明朗的空间氛围里生长,游走亦或安坐,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平静。
几笔水墨,衬古物竹影,增添了空间生命力。处于不同状态和时间下的生长自由,以视觉的张力驱动意识的觉醒,在自然的节奏里捕捉瞬间。
另一边,延伸的光影竹影,简化背景,以木格围绕,静穆大气,将宋代秀逸的艺术审美完美切契合到现代空间。虽然与前室搭配相同,但层次更深远,仿佛身处幽林,瞬间诗意万象。
宋之美,不是唐代“满城尽带黄金甲”的肆意绚烂,而是认真对待一片素瓷、一截枯木、一片烟云,于细节中轻叩生命的意象与精神。其强烈的人文精神,以及至纯至雅的独特风貌,筑起一座中国美学高峰。那轻盈深邃、朴雅隽永的世界,生长在今天的设计中,延续悠长。
△平面图